中国光伏产业如何挣脱成本魔障?_SOLARZOOM光储亿家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联系我们
| | | | | | | | |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挣脱成本魔障?
  • 2014-09-29 11:28:40
  • 浏览:7463
  • 来自: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光伏新政实施以来,光伏产业似乎正从困境中复苏,然而光伏从业者在满心期待的同时也有着种种困惑和疑虑。目前靠政策扶持和电价补贴重新焕发生机的光伏产业,在内需市场的开拓之路上,能走多远和多久?

  尤其是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即使步入了无需补贴也可自我发展的市场化阶段,这不免引人深思,中国的光伏电价补贴原本就是过渡性的,多年难产,这种过渡期还能得以延续吗?于是,新的疑虑浮上心头,业界和社会各方面对光伏产业投资成本难以预期而惴惴不安。于是,对开拓内需市场的成本又心生恐惧。

  魔障由心生。这种由心而生的恐惧并非毫无来由。在内需市场上,光伏发电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是多年来我国在能源开发上几乎难以逾越的冰山。

  据多方调查资料显示,可以说,无论是投资上亿元的规模化项目,又或是几万元的分布式电站,无一例外,至今尚未听说哪一家企业做到了自己可以消化成本,而无需伸手要求国家给予电价补贴和财政支持的。

  与此同时,不少已建成的电站光鲜背后却是巨额亏损或收不抵支的烂账。对于未建成的项目,投资方则瞻前顾后,摸不清投资的成本底线,把风险规避押在电价补贴和财政支持上。

  这种现象,谁能说它与成本投入高、难有回报没有关联呢?很显然,光伏发电“投必亏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这就是本文所要重点阐述的“成本魔障”。

  成本魔障可以克服吗?何以克服?

  这本来是当前绕不开的话题。但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讳莫如深;有的高谈阔论,有的低调遮掩…….总之,光伏业界的普遍心态是,不希望影响到目前已得到的电价补贴等。

  其实,这种心理更说明了光伏成本魔障的烙印之深,它已经严重阻碍了对光伏成本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决长期亏损的科学对策。

  于是,打破成本魔障成了一场不容回避且事关能源革命的硬仗。

  打开阿里巴巴宝藏的钥匙——提升质量

  自光伏产业降生以来,业内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提高清洁能源生存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尤其是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率和组(配)件的使用寿命。

  这些年来,光伏业界从未忽视质量的提升与技术的更新,在光电转换、变频传输、器材制作、智能调控等方面皆取得了一定的降本增效成果。可是,过去几年中光伏电站的建设和产出成本却仍在节节拔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而最近有些触目惊心的调查材料或许有助于驱散迷雾并发人深省。

  据调查,有关方面对近几年兴建的光伏电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我国已建成的大型光伏电站,无论是已投产还是未并网待投产的项目都出现了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光电转换率严重衰减。据说,已建成两三年的电站,其中百分之三十出现了功率衰减,甚至有些电站的衰减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成为了项目实际亏损的主因。

  这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光伏产品一直保持着质量和价格竞争优势,对外承建的光伏电站,其工程质量也深得好评。那么,什么原因使它在内需市场上栽了跟头呢?

  略加深究,不难发现,这些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光伏电站,其项目承建不外乎以下几种背景:

  一是政府招标中,有关部门与光伏企业利益勾连,骗标得到的财政扶持工程;

  二是某些地方搞政绩,凭借土地财政的权威,以土地、借贷“优惠”为诱饵,让贪图暴利的投资者与带有光伏标签的房地产联合开发;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跟风且不顾条件上了光伏产业,但质效都无竞争力,不思调整,拼力要搞自我消化式的电站;

  四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为项目披上了光鲜的绿色外衣,重大项目因此成了“花瓶项目”。

  总之,这些工程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在投资上,不动元气,投资者既可以得到廉价的土地、巨额的财政支持、多种开发的投机取利,还可以不必或极少承担投资风险,甚至是转嫁风险;在工程建设上,由于几乎没有投资风险,而且项目大多都不是为了自发自用而建,因此,这些工程基本都是建成后就进行转让,接手单位另有他人,质量风险也自然由有关部门来垫背了。

  所以无视质量的乱象贯穿了不少光伏电站建设的始终。据知情者披露:前几年,为降低项目造价,谋取暴利,不少兴建的项目使用劣质劣材,偷工减料几乎成风。

  当时,光伏市场已经处于畸形的发展状态:优质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经得起质量考验,却无法在国内市场立足,劣质产品却由于低价和经营“灵活”大受青睐。

  在某种程度上,此类劣质电站的建设几乎可与房地产开发中为应付竣工所做的“一次装修”等同而语。这样的项目怎么可能质量达标呢?

  在这里,更应该反思的是:这并不是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未达到造成的。

  相反,这完全是对不良企业所生产的劣质产品的庇护放纵,这是一种可以避免的人为过失。

  总而言之,质量保证是光伏降本增效,获取生存发展空间的第一把金钥匙。

  克服传统工业化能源发展思维,摆脱土地投入和金融融资的成本禁锢

  这几年,我国在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电力的资金运作和成本投入上,不少地方基本上是沿袭着传统电力能源发展的老路。

  这种老路是:能源建设和生产主体、电力消费主体基本分离;在管理模式上,靠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来保证能源供给的调控和建设主体的发展积极性;产业的规模化使庞大的电力企业得到了相应的垄断利益。在生产成本上,他们不难消纳高昂的土地占用和依靠金融的融资成本。于是,一涉及电力建设,无论是地方部门和建设单位,首先想到的是立项,拿地,要贷款。要千方百计得到在计划体制内所有与电力优先相关的一切特许权益和既得利益。

  这种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几乎顺其自然地在光伏的先期发展中得到了延续。没有立项,没有优惠政策保底:没有供地,拿不到由此连带的附加暴利;没有贷款,得不到空手套狼的一定条件,许多电力企业是没有底气,也没有积极性,敢于带资投入,并有把握保本获利干好光伏电力项目的。

  在这种形势下,光伏发电如要实现规模化发展,按固有观念,自然要给予土地及财政支持,但又不希望这种利益外流来支持利益关联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来垄断光伏项目。

  于是,纳入相当可观的土地占有成本,付出代价不菲的金融融资利息,一切尽在有审批权限的部门的掌控中。在如此掌控中,拿到项目的企业也就拿到了高成本,无风险,在摇篮扶持环境中大搞开发的专擅特许。那么,它还用得着视建设质量为生存条件,把整个建设的成本盈亏放在心上吗?

  所以,前些年以这种模式开发的大项目大多建设质量差,土地投入流失以及高额的银行利息。“发展光伏内需项目成本高,难见回报,以致投入打漂”的怨声曾一时四起。

  由此可见,以传统的电力规模化模式来发展光伏产业是行不通的。什么原因呢?伴随着光伏等清洁能源与智能化网络科技进步,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袭来,而人们还对此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对市场环境、产业走向也在认识上严重偏差,因此在行动上实际在逆潮流而动。

  光伏产业兴起与可持续发展有这样三个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光伏能源是清洁且可持续的,土地占用小,而利用目前大量闲置的建筑屋顶资源,可以说是土地的零付出。

  二是投入优势,由于网络智能管理的支持,可实现屋顶资源持有者(主体是民众)亦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透明化市场。民众投入的积极性和可靠来源,可以基本解决融资问题。

  三是发展优势,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即充分运用现有的电力电网系统,并加以智能改造,使分布式电站形成规模化发展。

  从以上三大优势来看,不难发现,沿袭传统的电力产业发展思路,搞光伏产业的规模化,无疑是背道而驰。

  原本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在土地投入和金融投资方面“一掷千金”能推动电力的较快发展,然而,在当今的光伏振兴和能源革命面前,就彻底行不通了,反而成了一种挥霍,并滋生腐败、浸蚀了产业的活力。

  也就是说,要使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切实管理土地资源、认真掂量融资的承受能力,立足于光伏产业的自身条件和基础,将其蕴藏着的巨大民众与社会投资和资源力量聚集起来。这是确保光伏走出当前发展瓶颈的必用良药。

  抱紧金娃娃 向屋顶资源要宝

  无论从资源配置、国情世态、市场环境,还是科技水平与生产条件等各个方面来看,光伏产业都是增加国民财富并为人类造福的可靠途径。

  目前,发展分布式电站的呼声愈发高涨,各地区下发的建设指标也有所扩增,但是不少地区看似发力于分布式建设上,但收效却不明显。因此,他们还未真正意识到分布式电站这个“金娃娃”的价值所在。

  据了解,目前业内有两大违背分布式初衷的发展趋势,一是号称发展分布式,但实际关注的是地面大型项目。这种很可能会断送分布式前景的做法如今却有蔓延之势:

  按此做法,发展分布式电站和利用屋顶闲置资源几乎割裂了。于是,在这些地区,最具价值的屋顶资源被拒之门外。

  而另一种做法颇为急功近利,即优先鼓励在开发区、经济特区、尤其是光伏产业区利用屋顶兴建分布式电站。不仅享受国家电价补贴,而且给予地方特许的财政支持,甚至鼓励使用当地生产的光伏产品并给予特殊优惠。

  另外,优先鼓励在学校、卫生、场馆等公用设施的建筑屋顶上兴建示范性光伏电站,并在立项审批、财政支持、并网售电方面均享有示范性项目的特殊优待。

  以上两种做法,其初衷在于快速启动光伏内需市场,但如今看来似乎事与愿违。在上述地区,诸多民用建筑屋顶的开发受到了冷落;

  首先,政策上的优待都给到了那些本已享有许多特殊权益的开发区和公用事业建筑屋顶,而这些地方政府对民用建筑屋顶的扶持则十分“冷落”。这给民间社会参与新能源发展的积极性泼了冷水。其次,国家和地方对光伏的财政扶持好似一份限量供应的甜点,在这些冷热分极的地方,并没有将资金用在当前最需要启动的民用屋顶资源开发上。这不仅助长了既得利益方对计划体制的依赖和惰性,而且更造成了国家与地方支持投入的成本虚耗。

  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在开发区、公用事业屋顶上的示范性投入,其消极意义大于积极作用,而且它还助长了“借鸡下蛋”的投机风气。据调查显示,此类示范项目几乎很少有不依靠融资贷款进行垫资,并从中取利的。所以,从目前掌握的此类案例来看,贷款还息已经成了它们陷入亏损的沉重负担,而这种负担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如果没有示范性的误差,光伏分布式电站发展的着力方向应是服务于社会与民间的主体,有的放矢地给予示范引导,这才是正意义地抱紧了“金娃娃”。

  真心实意地开发屋顶资源,落实光伏惠民新政,破除成本障碍全在努力

  但是,要真正意义地抱紧分布式电站这个金娃娃,将拥有屋顶资源的80%以上民众作为振兴光伏产业的主体,这需要政府下定惠民利民的决心和贯彻执行光伏新政的认识、力度和创新措施。

  当前,一些地区对规模项目的招商引资、对大型企业的介入优惠、对关联利益集团的地方保护等可谓是思虑周到、精心策划,而对民间的分布式项目投资躲躲闪闪、敷衍了事。这怎么会不让民间对光伏投资前景不明引发疑虑呢?

  请不要忽视民间的力量!只要新政落实到位,投资预期透明见底,他们既有现成的屋顶资源,又有建设资金,而且他们对投入回报的要求远低于目前市场和社会融资的平均回报率。

  众所周知,现行的储蓄利息不高,股市风险巨大,民众手中的余资对利率稍高的理财产品趋之若鹜,常常引来抢购。

  假若光伏新政的落实,能够执行到位且基本保证其投资回报率大致等同于理财产品,那么,民众有什么理由不参与其中呢?

  这避免了企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依赖所造成的寻租空间和利益流失,势必会保证光伏产业日后走向低成本高效益的良性发展之路。

  坚持这一良性发展之路,也就能将以能源消费变革带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成本优势。

  很显然,分布式电站在这方面的优势最为突出。与盈利为目的的大型电站不同,分布式电站所产生的清洁电力基本上直接用于家庭或企业,而大型电站必须建立起与配套产业关联发展的电力供需体系,或必须完善电力远距离输送的电网和市场体系,这都不是短时期可以配套实现的。

  在配套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片面发展大型地面电站将造成电力结构失衡、供需市场脱节,从而造成资源投入浪费和电力产能的失衡性闲置与损耗。要使我国光伏产业的总体发展成本有效下降,就不能坐失当前优先发展分布式电站,特别是屋顶电站的极好机遇。

  当然,要抓住这种机遇相当困难。可是,对于发展分布式光伏而言,一些地区最大的困难则是从未加以重视,更谈不上认真地去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

  一谈到发展光伏所面临的困境就是预期不明、市场难测、投资疲软、融资难求,土地和屋顶资源权属复杂。是不是真的无法解决呢?

  显然不是。新政落实到位,预期何难不明?消费主体定向在民,市场前景必然明朗;资源持有者直接享有可持续发展利益,投资怎会不旺?国家给予财政扶持,融资所需不多岂难解决?土地资源节省了,开发的是闲置资源,仅投入一点社会组织协调成本,远胜过在资源权属间寻租。

  为了冲破成本魔障并使光伏产业得到良性发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付诸行动并竭尽所能呢?

  让我们正视现实、从现在做起,尽力破除光伏发展的成本魔障,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中国梦的光伏振兴之路吧!

  (本文作者 房渊钊 南京索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级经济师 一级建造师)

【责任编辑:StephanieT】

【版权声明】凡注明“SOLARZOOM光伏亿家”来源的文字、图片、图表与音频等资料,版权均属SOLARZOOM光伏亿家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经本网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 “SOLARZOOM光伏亿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投稿、咨询、爆料——电话:(021)50315221-812,邮箱:edit@solarzoom.com,QQ:2880163182
关键字阅读: 分布式光伏 融资
lyp1110 2014-09-30 15:07:35
个人安装的光伏项目应该有装机补贴,而且目前的上网电价也不合理,应该净电量结算。补贴名单应该公布出来,并接受公众参观。这样即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能防止骗补贴

查看全部评论(1)

匿名发表

微信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微博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 一天
  • 一周
  • 一月
  • 每日资讯
  • 光伏杂志
  • 专题
  • 每日光伏市场参考
马上订阅
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DGAD)正式公告,将对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调查。同时,欧盟对中国大陆的
联系我们:021-50315221 服务邮箱:10000@solarz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