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_SOLARZOOM光储亿家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联系我们
| | | | | | | | |
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2011-09-26 09:40:00
  • 浏览:22489
  • 来自:
  1.引言
  单晶硅由于其本身内部完整的晶体结构,其电池效率明显高于多晶硅电池,是硅基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首选材料。然而,单晶硅内部杂质和晶体缺陷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比如:光照条件下B-O复合体的产生会导致单晶电池的光致衰减;内部金属杂质和晶体缺陷(位错等)的存在会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中心,影响其少子寿命。本文研究了单晶硅片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单晶拉制工艺对位错的影响。作为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位错会严重影响硅片的少子寿命,最终影响电池和组件性能。

  2.实验
  本实验对大量低档电池片及其组件进行了研究,现从中选取一块典型组件和两片典型电池片举例说明。
  实验过程如下:
  组件做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测试→光照条件组件电性能测试。
  电池做电致发光EL测试→光照条件电池电性能测试→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Current)测试→硅片少子寿命测试→化学抛光腐蚀后观察位错→SIMS元素分析。

  3.实验结果和分析
  组件电致发光EL测试如下图1所示。由图可见,组件的电池片中存在着大量黑心和黑斑的情况。

1 组件EL测试

电致发光EL测试使用的是某公司的Electroluminescence Inspection设备。EL照片中黑心和黑斑反映的是在通电情况下该部分发出的1150nm红外光相对弱,故在EL相片中显示为黑心和黑斑,发光现象和硅衬底少数载流子寿命有关。由此可见,黑心和黑斑处硅衬底少数载流子寿命明显偏低。

组件电性能测试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组件短路电流Isc4.588A)和最大功率Pmax143.028W)明显偏低;此类正常组件短路电流Isc一般为5.2A,最大功率Pmax一般为175W以上。说明组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率电池片,导致组件功率的严重下降。

2 光照条件组件电性能测试 

          而后,我们进行了电池片电致发光EL测试,如下图34所示。其黑心和黑斑现象如组件EL测试所见。

 

                    3 样片1EL测试                     4 样片2EL测试

    光照条件电池电性能测试如表1所示。

    两片电池效率分别为11.06%和13.99%,Isc分别为4.73A和4.62A,均明显偏低;而此类正常电池片效率一般为17.5%左右,Isc为5.3A左右。

    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Current)测试如图5和6所示。


5 样片1 LBIC Current测试                     6 样片2 LBIC Current测试

    然后,电池经过去SiN膜、去正反电极、去铝背场和n型层,再经碘酒钝化后,硅片少子寿命测试如图7和8所示。

  图7样片1少子寿命测试              图8样片2少子寿命测试

    硅片少子寿命测试与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Current)测试和电池EL测试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造成电池效率低的原因为硅片本身内部缺陷所致,与电池工艺没有直接关系。

    而后,对硅片进行化学抛光和Wright液腐蚀,样片2呈现出明显的与EL测试、电流密度(LBICCurrent)测试和少子寿命测试相对应的图案形貌,如图9所示。

  图9样片2经化学腐蚀后图案形貌

    样片1的光学显微观察如图10和11所示,局部区域具有很高的位错密度达10E5~10E6左右。样片2的光学显微观察如图12和13所示,在如图9所示的中心圆形图案形貌内,其位错密度均高达10E6~10E7左右。

 

10 样片1位错密度10E5~10E6×500倍)     11 样片1位错密度10E5~10E6×500倍)


 

  图12 样片2位错密度10E6~10E7×200倍)         13 样片2位错密度10E6~10E7×500倍)
    最后,我们对如图9中,样片2所示的黑心内外做SIMS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SIMS测试结果显示,黑心内外各种杂质含量正常。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硅片中存在着极高的位错密度,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最终导致电池性能的严重下降。而与电池工艺和材料内部杂质无直接关系。

 4.拉晶工艺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4.1引颈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由于籽晶和硅熔液接触时的热应力,会使籽晶产生位错,这些位错必须利用引颈生长使之消失。引颈是将籽晶快速往上提升,使长出的晶体直径缩小到一定的大小(4~6mm)。由于位错线通常与生长轴成一个夹角,只要引颈足够长,位错便能长出晶体表面,得到无位错的晶体,如图14所示。为了能完全消除位错,一般的原则是让引颈长度约等于一个晶棒直径的长度,即对于直径为150mm的晶棒,引颈长度约为150mm。

 14 利用引晶生长以消除位错的技术(Dash Technique

    如果在引颈过程中,由于引颈长度不足等原因未能将位错完全消除,将造成单晶位错密度的增加,甚至在单晶生长过程中引起断苞。

    4.2放肩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放肩的形状通常较平。如果降温太快,液面呈现过冷情况,肩的形状因直径快速放大而变成方形,严重时易导致位错的重新产生,甚至出现断苞而失去单晶的结构。  

    4.3 等径生长时,断苞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等径生长时,如果出现断苞,晶棒又足够长时,我们会收尾后作为A段取出。但在断苞处会有大量位错存在,而且位错会沿晶棒向上返一个直径左右,我们称之为位错段。因此,虽然此位错段具有完整的晶线,但往往具有比较高的位错密度,我们经切片腐蚀之后,发现此类硅片的局部位错密度高达2×10E4左右,如图1516所示。

 

     图15位错段光学显微照片1(×200倍)          图16位错段光学显微照片2(×500倍)

   4.4收尾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一般而言,单晶收尾时锅里的料要保证是投料量的5~10%左右。如果收尾时,锅里的料太少,很容易造成坩埚内熔体过冷,一旦过冷必然造成收尾时掉苞,表面看起来是完整的收尾,实际已经失去单晶的结构。这样由断苞处上返一个直径的单晶会存在比较高的位错密度。

   4.5拉速和热场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由于硅片来自于等径生长时的晶身,所以此阶段的参数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等径生长时,拉速和热场直接关系着晶棒内部缺陷的形成(OISF、D-defects、COP等)。

   根据热力学原理,拉晶过程中,本质点缺陷一定会出现在晶体中。从固液界面形成的点缺陷,在随着晶棒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发生扩散、再结合等反应,最后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通过过饱和析出而聚集形成微缺陷(OISF、D-defects、COP等),大量的微缺陷又可能形成位错。

   根据Voronkov的模型和其V/G理论,点缺陷和微缺陷的形成与拉晶速度V和温度梯度G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拉晶速度和改善保温系统等方法来达到控制点缺陷、微缺陷和位错的目的。

   5.结论

   单晶硅片中的位错是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会严重影响硅片的少子寿命,最终影响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性能。

   通过调整引颈、放肩、等径生长和收尾等步骤的工艺参数,以及控制拉速和改善温场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减少位错的产生,达到控制位错密度的目的,消除或降低其对太阳能电池的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llsolar】
投稿、咨询、爆料——电话:(021)50315221-812,邮箱:edit@solarzoom.com,QQ:2880163182
 
张延华 2011-10-30 14:41:14
好资料,在这里学习了
jshtao1978 2011-10-20 10:49:12
还不错
756909729 2011-10-02 20:16:47
还不错
lizhenyu 2011-09-26 23:30:09
很不错的资料,thanks

查看全部评论(4)

匿名发表

微信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微博公众号: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 一天
  • 一周
  • 一月
  • 每日资讯
  • 光伏杂志
  • 专题
  • 每日光伏市场参考
马上订阅
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DGAD)正式公告,将对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调查。同时,欧盟对中国大陆的
联系我们:021-50315221 服务邮箱:10000@solarzoom.com